央媒谈考公考编热潮,“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”,研究生跟风错了吗?

央媒谈考公考编热潮,“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”,研究生跟风错了吗?

碧翰烽/文


【资料图】

据央媒文章观点认为:时下,不少大学生因为就业难选择考研,读研之后又热衷考公考编,从而最终“上岸”。

文章认为,这种现象日益普遍,使人不免担忧。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发展,读研功利心太强,只是为了解决考公考编的学历问题;一方面会影响高校的研究生招录培养体系,不利于培养科研人才和专业人才。

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:

第一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,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。无论在什么时候、什么社会、什么情形下,都不是所有人能够适合体制内工作。不然,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招录条件要求?何况除了用人单位之外,还有个人的性格、追求、爱好等等,也是各有千秋,当然不是谁都愿意进体制的。如果说是不愿意,其实也就是不适合。

第二,不适合并不代表不进体制内工作,这是两码事。对于有的人来说,体制内工作也是一个鸡肋,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。我也知道,不少体制内工作人员其实过得并不快乐,要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,一身本事得不到尽情施展;要么觉得个性受到压抑,心情比较郁闷;要么事业前程和薪酬待遇难以满意,又看不到太多希望;要么混时度日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几乎一眼就看得到自己的未来。

尽管如此,还是得坚持下来,因为体制内的有些优势,令人不忍放弃,比如稳定、安全、地位、可预期利益等等,更为重要的是在体制外难以找到可比拟的单位,有时候明显觉得努力、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。

所以,才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考编,即使是收入减少,也不在乎。

第三,解决考公考编热的关键不在学生择业观念。对于学生的就业选择,既有理想方面的追求,比如对于公务员事业的热爱;又有现实方面的考量,毕竟任何理想追求的基础,在于先有一个职业、一个饭碗,生存下来再说,何况大部分人就是平凡人、普通人。

所以说,要想解决考公考编热,要想学生不把读研视为进入体制内工作的“敲门砖”,关键不在于学生择业观念本身,而在于从多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。

一方面是淡化官本位的理念与做法。尽管官本位是传统思想,但至今仍然比较根深蒂固,包括一些制度层面的设计,仍然存在官本位的做法,比如在一些科研学术场合,官位总是居于学术之前。

再比如体制内单位的一些做法,一个中学生都可胜任的简单岗位也要招录研究生,实际上就是在加剧内卷,制造焦虑,导致人才浪费。

再一方面是要淡化体制内外的差别,尤其是要在体制外拓展更加广阔的创业就业空间环境,改革开放之初,有不少体制内干部下海创业,看中的就是广阔的市场、社会空间,可以大展身手,可以自由、公平的追求事业、财富和理想。

还有一方面是要提高研究生的质量,不能纯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招录研究生,研究生就是要为科研、学术而培养,社会要给研究生以更多更好合适的岗位,让他们真正发挥应有的用武之地,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推向社会。所以,盲目扩招研究生并不可取。

因此,当读研之后找不到合适的科研、学术岗位,企业也满足不了,当然就会涌向那些稳定可靠的考公考编。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热讯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