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要“听现场”|门外弹乐 环球今头条

6月上中旬一直在外地游历,旅途中念兹在兹的,是6月17日晚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琴台音乐厅的那场音乐会。同行者见我焦虑的样子颇不以为然:几年前你不是在琴台听过圣彼得堡爱乐吗,漏掉一场,也不值得如此遗憾吧?

行程的关系,这场音乐会终与我擦肩而过。遗憾吗?当然。回想2016年6月,圣彼得堡爱乐初登琴台,在指挥大师特米卡诺夫指挥下,演奏了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·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《舍赫拉查德》(又称《一千零一夜》)和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。正宗俄罗斯班底演绎地道的俄(苏)作品,其原汁原味的呈现令人难忘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次圣彼得堡爱乐再登琴台,特米大师或因年龄原因未再同往,指挥换作卡拉扬国际指挥大赛大奖得主尼古拉·阿列克谢耶夫,曲目则是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《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》和《E小调第二交响曲》。虽仍为同一乐团,但一场音乐会有那么多要素(如指挥、曲目和独奏家)改变,对听众而言,不是留下诸多悬念吗?

退一步讲,倘若圣彼得堡爱乐的这场音乐会演职人员、曲目等要素与上次完全一样,我们所听到的就会完全一样吗?当然不会。事隔多年,人虽然还是那些人,但阅历都有了变化,对作品的理解有了变化,手上功夫有了变化,即时即刻的心境也有了变化。演绎经典是一个何其复杂的过程,乐思在心中回荡,轻重缓急从手中流过,指挥对乐手举手投足“眉来眼去”,乐手则以不同色彩的声音予以回应;还有场内成百上千的乐迷和听众,演奏者应该每时每刻都感知他们的存在,且攒足了劲向自己的目标人群倾诉,与之作深情交流。这时整个音乐厅就是一个变量无穷多的“场”,谁能保证其中的变量均保持恒定不变?

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这就是“听现场”的永恒魅力:每次都不一样!

当柏林爱乐第一次莅临武汉时,我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,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琴台音乐厅,生怕路上堵车而哪怕迟到一分钟。舞台上的大灯亮了,乐团首席樫本大进率领演奏家们上场了,指挥家西蒙·拉特紧跟着上场了,那么多我曾无数次在唱片和视频中熟悉的偶像,现在突然于近在咫尺的地方晃动,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。不到现场,如何体会到这样的滋味?

演奏开始了。琴台音乐厅真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厅——这不是我说的,所有来过这里的著名乐团都如是评价——当柏林爱乐奏响理查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《唐璜》的第一个和弦时,整个音乐厅开始沉浸在美妙、神秘、热烈或静谧的乐声中。没有装饰,没有失真,在这样一个“场”内也不可能孤芳自赏。一串串音符撞击着你耳膜的同时,台上演奏家全情投入的画面又映入你的眼帘。你的视听功能时而分离,最终却合而为一,形成接受外来刺激的“通感”。我的一些乐迷朋友只爱专心听碟,而将演奏者的影像视作一种干扰,这真是奇怪的感受,更全息的信息不是会带来更丰盈的体验吗?

顺便一提的是,正是在那场音乐会里,我有幸与著名指挥大师西蒙·拉特同框——我当时坐在一楼三排正中,恰在西蒙大师身后,谁知这场音乐会后来制成DVD在全球发行,其中不少面对西蒙大师的视角,正好也可清晰看见他身后的我沉醉在音乐中的样子。不到现场,又何来此等幸运。

当然,对乐迷而言,听现场,尤其是名团名家现场的机会远少于在家听碟的时候。这时,我们往往会念及“罐头”音乐制品的好处,如成本相对低、取用方便、选择性强、可孤芳自赏等等。只是大家不要轻易忘记听现场之不可替代的妙处,否则,我一个家有上万张音碟(唱片)的朋友怎会为了柏林爱乐来汉时的一张入场劵,不惜在售票窗口前靠睡袋支撑了一夜?

(作者:梅明蕾 媒体人,爱乐者,读写驳杂。)

【编辑:张靖】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:027-59222222。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kin0207@126.com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热讯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  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